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网络空间并非外在于我们的一个旅游景点或工作空间,而应将它理解成栖息在社会和人类个体当中、并且从内部改变我们的一种空间”,《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的作者约斯-穆尔,将电脑和网络称为一种“本体论机器”:“这种机器将所触及的任何事物、任何领域都从空间和时间架构上加以解构和重构”。
在烟台it培训小编看来,我们通常认为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然而托夫勒、德鲁克等多位“先知”都劝诫我们,未来是可以创造的。这需要充满活力的想象力,未来主义者们无疑都具有这种想象力。
未来,构造中的虚拟和现实
创造了“地球村”一词的未来主义者麦克卢汉,却被更广泛地视为“新媒体权威”。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信息”,被赋予了多种解读;而我更喜欢用未来主义来解读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解读就是“最好的预见未来的方式,就是将它创造出来。”当我们在创造未来的时候,媒介就成为了信息,新闻就可能成为现实。这里的关注是深度介入和行动!
更重要的是共生!我们在互联网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线世界,可能不是一个舒适的地球村,而是一个共同编织的熙熙攘攘的全球化生物群落。在这里,所有的进化,包括人造物的进化,都是共同进化。任何个体只有接近自己变化中的邻居,才能给自己带来变化。就像多年以前印度国父甘地所说:“我们不是要对世界采取行动,而是要在世界中行动。”
美国教育学家罗泽尔说:“我们不再利用虚构以逃避现实,而是企图创造一种异质的现实”。或许“事实”(fact)与“虚构”(fiction)之间的全部区分正在消融,有些虚构正在或者已经变成了现实。
思想的憧憬永远超前于技术的可能性,并引领着技术方向。麦克卢汉在互联网婴儿期所说的“虚拟现实”,仍然是今天的虚拟现实技术(AR/VR)遥远的目的地。麦克卢汉的“虚拟现实”出发点,是以后现代精神对现代性的一种“反动”:“现代性的本质是力图综合和控制一切,迷恋秩序和权力,强调理性、逻辑、真理、基础和本质。后现代主义,是对文化现代主义和社会经济现代性所做的批判和否定,它倡导多元性、开放性、创造性,强调突出主体性、透明性、和谐性”。百几乎是互联网精神的全部。
麦克卢汉希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与以往真实世界不同的虚拟世界,他的重心在“现实带入”和“新社会”的重建;而今天的AR/VR技术最多还只是一种游戏化的“观看”,只是“虚构”还不是“虚拟”;因为那个“虚构”世界的“开关”仍然在人类的手中。
社会网络技术的重点,不在于要使用AR/VR技术来“还原”所谓“前互联网”社会的“逼真感”,而在于“现实”地“连接”各种可能的信息流动、知识流动、和意义流动。
“网络空间并非外在于我们的一个旅游景点或工作空间,而应将它理解成栖息在社会和人类个体当中、并且从内部改变我们的一种空间”,《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的作者约斯-穆尔,将电脑和网络称为一种“本体论机器”,“这种机器将所触及的任何事物、任何领域都从空间和时间架构上加以解构和重构”。
我赞同麦克卢汉和穆尔直接从本体论进入的思路,因为我认为“电梯的发明,先于高楼的建造”,《数字化生存》的作者曾说“城市的形状是由道路决定的”,既然技术一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有了某种新技术就有了构建“新社会”的可能性。
共享社会的结构:价值流和自组织
先有想法流,后有价值流。
想法流,是彭特兰为新学科社会物理学而“构造”的新词:即通过在社会网络中持续地分享想法流,将新想法形成习惯,然后通过社会压力来加速和影响广大参与者的社会学习。
通过连接和接触,想法流解决了创造和生产的创新来源,加之互联网早就能够娴熟驾驶的价值交换,“事儿就这样成了”:能够持续带来行动力的想法流,就带到了价值流的出现。
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强调,“从系统角度看,价值就是关系”。价值流的解读,还要从共生关系开始。共生关系中的各方行为不必对称或对等。事实上,生物学家早就发现,自然界几乎所有的共生或共栖同盟在相互依存中,必然有一方受惠更多——这实在是暗示了某种寄生状态。尽管一方有所得就意味着另一方有所失,但从总体上来说双方都是受益者,因此,价值契约持续生效。
更多资讯扫请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