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人工智能虽然高端,但也分层次,本科有本科的用法,硕博有硕博的用法,AI也有码字写代码的‘码农'.”在俞勇看来,普通本科生如果停留在“码农”层面,恐怕并不值百万年薪。“百万年薪,更多是企业招揽人才的一种方式。”他表示,高校如何培养真正价值百万元的AI人才,是更为重大的课题。
记者了解到,百万年薪“挖人”的其实也并非大企业,而是一类成长性大的新兴企业,包括创业型科技公司。他们正在打造团队开发新品,或力求在短期内做大做强,因此不惜重金引入紧缺人才填补短板。但有些企业也是“走一步看一步”,“未必目标长远”.
当前踏入AI行业的公司越来越多,相关投资越发理性,人才输送也需理性而为。俞勇认为,培养人才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完全受市场左右,而理应看清市场走向,才能走得更为深远。“在这一点上,AI 行业与人才的关系并非’一旦错过、再无机会‘,其实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行业机会,关键是有无能力把握。”
作为阅人无数的金牌指导,俞勇从2002年起带领交大学子决胜“全世界最聪明人的比赛”,在去年第40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上,他们力压哈佛大学代表队,仅次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获得世界亚军。“这批学子都是值得深造之才。”他认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研究人才,底子打好、辅以经验,才可能具备行业前瞻能力,甚至引领发展方向,拥有掌控权。“如果高校培养不出AI行业引领者,那么只能被别人引领,处于单纯操作执行的低端价值链上。”
“随着相关高校设置专业和毕业生数量的增加,AI领域的低端人才会多起来,但是高端人才依旧难招。”李尚锟说,“虽然很多行业都急缺高端人才,但是AI领域特别明显,因为这涉及到逻辑思维等,门槛非常高。”
总体而言,中国AI人才无论从人数还是从业经验上都无法与美国比拟。低端AI人才需求可以较快得到解决,但是高端人才可能依旧会一将难求。
更多烟台达内科技相关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