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泄露让人防不胜防。从网上繁杂的账号注册,到快递单上的点滴数据,人们的隐私信息随时都可能被他人知晓并利用。
在互联网连结世界的今天,人们反而越来越担心自己的隐私。隐私能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利,也容易让人遇到更多的麻烦。
目前隐私披露最多的渠道就是主流的社交媒体。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往往热衷于表现自己的特性,甚至比在现实更多的展示自己。
他山石嘉宾,“硅谷精神布道师”皮埃罗·斯加鲁菲并不认为社交媒体正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他认为:
在现在的社交网络,你连对方的真实存在都无法确定。他们窃取你的电话,给你发送垃圾邮件,分析你的数据以寻找商业模式,他们只是在不断的窃取你的隐私用于其他用途。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网络用户也逐渐开始重视网络隐私的保护。面对国内隐私随处都可获取的现状,有网友这样评价:
中国用户在个人隐私方面更加开放和不那么敏感‘并不代表不经人容许就可获得他人的隐私信息、更不意味着没经人明确表达同意就可以默认人家同意而拿人家的隐私交易就合法。
但提到隐私绕不过的问题是,“以隐私换便利”在中国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的。而这正基于隐私已经“被开放”、人为信息刀俎我为数据鱼肉的现实。
他山石首席人工智能专家贾斯汀·卡塞尔曾这样形容中国的数据环境:
在中国进行大数据研究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这是因为中国人往往不重视隐私,中国法律上对隐私相关的规范也不严格,这令中国成为数据分析公司最大的“试验场”.
其实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看,确实会发现,人们很少注重自己的隐私。快递盒,外卖单随处乱扔,网上购物都要绑定银行卡与实名制,甚至于任何网站与应用的注册都需要提供个人信息。说实话,在现在的中国,虽然人们都在呼吁保护隐私,尊重隐私,但隐私泄露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无处不在。
网络的普及太快,智能手机的应用也太快,人们还没有准备好,就被拖入了网络与信息的大潮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个人与数据的矛盾与冲突。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隐私的界限的情况下,人们真的很难滴水不漏的保护自己。
而尤其有趣的是,我们真的因为支付“隐私”而获取了生活的便利。想想看,打车软件根据你的位置随时都能提供最快的服务,在网购网站上只要轻轻一点,就会按你的需求形成推荐。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甚至可能你的一次微信支付都会分享你的个人信息。
有人这样说:
其实大众只是想获取隐私的公司有点操守。我们都知道这些互联网巨头获取的个人信息,但我们希望他们可以保护信息安全。
但其实,我们面临的更大的问题是缺乏对隐私的保护手段和机制。犯罪分子修复废旧电脑与手机获取个人信息并进行欺诈的现象屡屡发生,却仍然没有对隐私保护的完善规章出现。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在现在,我们似乎正在慢慢习惯自己的隐私公开化。
习惯之后,便是漠视,便是无所谓,便不再去关心。这可能才是最大的问题。
这大概就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无奈吧。
更多烟台培训相关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