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达内的小编总结,此时就需要使用headless browser了,这是什么技术呢?其实说白了就是,让程序可以操作浏览器去访问网页,这样编写爬虫的人可以通过调用浏览器暴露出来给程序调用的api去实现复杂的抓取业务逻辑。
其实近年来这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的技术了,从前有基于webkit内核的PhantomJS,基于Firefox浏览器内核的SlimerJS,甚至基于IE内核的trifleJS,有兴趣可以看看这里和这里 是两个headless browser的收集列表。
这些headless browser程序实现的原理其实是把开源的一些浏览器内核C++代码加以改造和封装,实现一个简易的无GUI界面渲染的browser程序。但这些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他们的代码基于fork官方webkit等内核的某一个版本的主干代码,因此无法跟进一些最新的css属性和js语法,并且存在一些兼容性的问题,不如真正的release版GUI浏览器运行得稳定。
这其中最为成熟、使用率最高的应该当属 PhantonJS 了,对这种爬虫的识别我之前曾写过一篇博客,这里不再赘述。PhantomJS存在诸多问题,因为是单进程模型,没有必要的沙箱保护,浏览器内核的安全性较差。另外,该项目作者已经声明停止维护此项目了。
如今Google Chrome团队在Chrome 59 release版本中开放了headless mode api,并开源了一个基于Node.js调用的headless chromium dirver库,我也为这个库贡献了一个centos环境的部署依赖安装列表。
Headless Chrome可谓是Headless Browser中独树一帜的大杀器,由于其自身就是一个chrome浏览器,因此支持各种新的css渲染特性和js运行时语法。

基于这样的手段,爬虫作为进攻的一方可以绕过几乎所有服务端校验逻辑,但是这些爬虫在客户端的js运行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破绽,诸如:
基于plugin对象的检查
if(navigator.plugins.length === 0) {
console.log(‘It may be Chrome headless’);
}
基于language的检查
if(navigator.languages === '‘) {
console.log('Chrome headless detected’);
}
基于webgl的检查
var canvas = document.createElement(‘canvas’);
var gl = canvas.getContext(‘webgl’);
var debugInfo = gl.getExtension(‘WEBGL_debug_renderer_info’);
var vendor = gl.getParameter(debugInfo.UNMASKED_VENDOR_WEBGL);
var renderer = gl.getParameter(debugInfo.UNMASKED_RENDERER_WEBGL);
if(vendor == 'Brian Paul' && renderer == 'Mesa OffScreen‘) {
console.log('Chrome headless detected’);
}
基于浏览器hairline特性的检查
if(!Modernizr['hairline']) {
console.log(‘It may be Chrome headless’);
}
基于错误img src属性生成的img对象的检查
var body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body’)[0];
var image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age.src = '#';
image.setAttribute(‘id', 'fakeimage’);
body.appendChild(image);
image.onerror = function(){
if(image.width == 0 && image.height == 0) {
console.log(‘Chrome headless detected’);
}
}